[【北美洲】] 從少數族群語言測驗看「囔囔族」危機及學術偏見[The “Non-Non” Crisis and Academic Bias in Native Language Assessment of Linguistic Minorities]

這一篇文章是美國亞利桑那州立大學Jeff MacSwan博士於2005年參加「第四屆雙語研討會」(4th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Bilingualism)的報告。
文章引用加州《洛杉磯時報》報導,指出當地有6,800名「囔囔族」(nons-nons)學童,因為語言測驗的結果顯示他們既不說西班牙母語,也不會說英語。MacSwan博士研究發現,一來母語測驗的政策被一些少數民族教育假說誤導,二來母語測驗設計本身不良,因而導致許多學童被冠上「囔囔族」的標籤。為了立即停止傷害,他建議廢除這樣的母語測驗。
「囔囔族」的另一種說法是北歐學者使用的「半瓶式雙語」(semilingualism),他們既無法掌握母語,也無法掌握外語,因此自我認知低落,學業表現也會受到影響。
| 雙語型態 | 認知影響 |
A. | 添加式雙語ー母語及外語掌握度都高 | 正面 |
B. | 單向式雙語ー母語或外語掌握度高 | 不正面、也不負面 雙語高門 |
C. | 半瓶式雙語ー母語及外語掌握度都低 | 負面 雙語低門檻 |
這就是廣為人知的
「門檻假說」(Threshold Hypothesis),也是MacSwan指稱誤導政策的學術偏見,因為(1)沒有數據證明半瓶式雙語真的存在、(2)其他研究證明兒童是最快速的語言學習者,他們進小學的時候,幾乎就已掌握語言的構詞及語法,不須特別指導,也不會因為語言有差異。
另一種學術偏見則是混淆了
「基除人際溝通技巧」(Basic 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 Skills或BICS)及「認知學術語言能力」(Cognitive Academic Language Proficiency或CALP)。MacSwan檢視北美洲通行的西班牙母語測驗IPT-S的設計,發現以下問題:
1.口試要求用完整句型回答,如句型不完整,則分數低落,結果就是語言能力不佳。→MacSwan質疑口語是生活用語,誰不會簡略?誰會像寫論文一樣句型完整、字斟句酌?此外,在母語測驗正確作答就代表真的口語流利嗎?他認為即使不完整的回答,也是流利程度的表現。
2.有些題目根本不是考語言,而是考特定社區的知識及文化慣習,包括校園文化。→MacSwan認為語言能力≠高度限縮的文化知識,很多人都不一定有上學的經驗,但是所有人都會說至少一種語言。
綜上,MacSwan認為我們必須要正視少數族群母語測驗隱含的偏見與問題,測驗本身若設計不良,結果不可採信之外,也會造成受試人被標籤化。因此,在還沒有對策之前,學校應該暫停例行的西班牙語母語測驗。來源:
The “Non-Non” Crisis and Academic Bias in Native Language Assessment of Linguistic Minorities◆本則外電由 Yedda Palemeq編譯。